星期一, 12月 11, 2006
星期五, 9月 15, 2006
IBM 的新工作
辭了科大PD的工作,雖有點可惜,其實科大工作都很好,可以免費泊車,可惜人工問題才要離開,現在轉到灣仔返工,系ImmD入境處 IBM工作,做 ICAS2 SYSTEM EXPRESS (出入境系統)的Support工作。
的確是政府network,井井有條,感覺舊公司PD network有點兒戲,我想會在IBM呆一段長時間,很多新東西學,可以方便我考MCSE,CCNA等網路證書,雖然沒有PD 那麼輕鬆....
的確是政府network,井井有條,感覺舊公司PD network有點兒戲,我想會在IBM呆一段長時間,很多新東西學,可以方便我考MCSE,CCNA等網路證書,雖然沒有PD 那麼輕鬆....
星期四, 8月 31, 2006
放棄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八大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投票決定,放棄將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稱為“經典行星”的說法,從而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級”。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于“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從此之后,這個游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透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據報道,此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76年前被發現的冥王星。1930年,美國洛額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克萊得‧湯博宣佈發現冥王星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認為它比地球大幾倍,但實際上冥王星的質量甚至比月球還小,質量只有地球的1/400。等這個錯誤被糾正時,冥王星已經作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被寫入了教科書,也成為了太陽系內唯一一顆由美國人發現的行星。
正因為這樣,美國科學家對任何試圖開除冥王星“戶籍”的提議都表示強烈反對。IAU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小行星中心負責人布賴恩‧瑪斯登說,他在1980年的一次會議上提議把冥王星降級為小行星,結果與會的美國天文學家們居然威脅要把他扔到賓館的游泳池裡。他說︰“這件事已經被忽視太久了,‘行星’這個名詞應當有正確的科學定義了。”
對于太陽系內行星的問題,瑪斯登說︰“它們與公眾的聯繫很大,但是天文學意義卻很小。”地位最具爭議的兩顆星分別是科學家在2003年發現的“齊娜”(Xena)和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它們之間的命運卻又緊密相連。
一直以來,世界上的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對冥王星的地位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到“齊娜”出現,才將爭論推向了頂峰。200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在柯伊芳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去年7月向外界公佈了這一發現。透過“哈勃”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齊娜”的直徑約為2398公里,比冥王星要長112公里。為此,布朗表示,“齊娜”應該被命名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瑪斯登對此說︰“(‘齊娜’的)發現令人頭疼,因為冥王星不像另外8顆行星,它是海王星外天體,位于佈滿小行星的柯伊芳伯帶。‘齊娜’也是在柯伊芳伯帶被發現的,因此如果冥王星算得上是行星,那‘齊娜’也有此資格。”
如何下定義讓科學家頭疼
問題還不僅于此,由於柯伊芳伯帶上有著許多岩石天體,因此如何為這些天體下定義和劃界限也讓科學家們頭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天文學家艾倫‧斯特恩就表示︰“是時候下個定義了。連天文學家對此都沒有明確定義,這真是讓普通民眾沮喪。”
瑪斯登就明確表示自己贊成“八大行星”說,他說︰“如果我們只有八大行星和其他許多小行星的話,會容易得多。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並非反冥王星,它是個有趣的星體,可是太陽系還有許多像它這樣的星體,只不過人們對冥王星了解得更多。”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伊芳萬‧威廉斯教授是IAU行星系統科學委員會主席,他表示,從常規角度看,最好是給所有的行星下個定義,然後正式宣告︰太陽系有4大類地行星、4大巨行星和許多很小的小行星。
據報道,天文學家中較為流行的觀點是單純根據一定的“個頭”來界定行星。有些科學家直接希望具體到以直徑2000公里來作為標準。其他科學家則認為,除此外還要看天體的大小和旋轉是否能產生足夠的引力形成球形星體。
無論如何,到了下周,太陽系的行星構成和數量將被改寫,甚至有可能出現50大行星的結果。此外,IAU的表決將令教科書、百科全書和無數科幻小說被改寫。
冥王星的若干疑問
本報綜合報道什麼是行星?這個問題並沒有硬性和嚴格的規定。在古希臘語中,行星(Planet)一詞的本義是“流浪者”,這是因為古代的天文學家觀察到某些星星時時刻刻都在天空中移動,而另一些看起來一動不動。因此他們將前者稱為行星或“流浪者”,而將后者稱為恆星(fixedstar)。到了今天,行星指的是那些圍繞著恆星公轉的不發光天體。不幸的是,這個鬆散的定義同時也囊括了數千顆彗星和小行星。
關於冥王星的問題出在何處?
冥王星質量並不是很大,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小。最近幾年,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不少比冥王星個頭更大的天體,包括2002年的“夸瓦爾”(Quaoar)和2004年的“塞德娜”(Sedna),此二者都沒有獲得行星資格,因此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地位愈發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不過,也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將冥王星“降級”並不是個受人歡迎的決定。
從此之后,這個游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透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據報道,此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76年前被發現的冥王星。1930年,美國洛額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克萊得‧湯博宣佈發現冥王星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認為它比地球大幾倍,但實際上冥王星的質量甚至比月球還小,質量只有地球的1/400。等這個錯誤被糾正時,冥王星已經作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被寫入了教科書,也成為了太陽系內唯一一顆由美國人發現的行星。
正因為這樣,美國科學家對任何試圖開除冥王星“戶籍”的提議都表示強烈反對。IAU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小行星中心負責人布賴恩‧瑪斯登說,他在1980年的一次會議上提議把冥王星降級為小行星,結果與會的美國天文學家們居然威脅要把他扔到賓館的游泳池裡。他說︰“這件事已經被忽視太久了,‘行星’這個名詞應當有正確的科學定義了。”
對于太陽系內行星的問題,瑪斯登說︰“它們與公眾的聯繫很大,但是天文學意義卻很小。”地位最具爭議的兩顆星分別是科學家在2003年發現的“齊娜”(Xena)和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它們之間的命運卻又緊密相連。
一直以來,世界上的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對冥王星的地位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到“齊娜”出現,才將爭論推向了頂峰。200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在柯伊芳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去年7月向外界公佈了這一發現。透過“哈勃”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齊娜”的直徑約為2398公里,比冥王星要長112公里。為此,布朗表示,“齊娜”應該被命名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瑪斯登對此說︰“(‘齊娜’的)發現令人頭疼,因為冥王星不像另外8顆行星,它是海王星外天體,位于佈滿小行星的柯伊芳伯帶。‘齊娜’也是在柯伊芳伯帶被發現的,因此如果冥王星算得上是行星,那‘齊娜’也有此資格。”
如何下定義讓科學家頭疼
問題還不僅于此,由於柯伊芳伯帶上有著許多岩石天體,因此如何為這些天體下定義和劃界限也讓科學家們頭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天文學家艾倫‧斯特恩就表示︰“是時候下個定義了。連天文學家對此都沒有明確定義,這真是讓普通民眾沮喪。”
瑪斯登就明確表示自己贊成“八大行星”說,他說︰“如果我們只有八大行星和其他許多小行星的話,會容易得多。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並非反冥王星,它是個有趣的星體,可是太陽系還有許多像它這樣的星體,只不過人們對冥王星了解得更多。”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伊芳萬‧威廉斯教授是IAU行星系統科學委員會主席,他表示,從常規角度看,最好是給所有的行星下個定義,然後正式宣告︰太陽系有4大類地行星、4大巨行星和許多很小的小行星。
據報道,天文學家中較為流行的觀點是單純根據一定的“個頭”來界定行星。有些科學家直接希望具體到以直徑2000公里來作為標準。其他科學家則認為,除此外還要看天體的大小和旋轉是否能產生足夠的引力形成球形星體。
無論如何,到了下周,太陽系的行星構成和數量將被改寫,甚至有可能出現50大行星的結果。此外,IAU的表決將令教科書、百科全書和無數科幻小說被改寫。
冥王星的若干疑問
本報綜合報道什麼是行星?這個問題並沒有硬性和嚴格的規定。在古希臘語中,行星(Planet)一詞的本義是“流浪者”,這是因為古代的天文學家觀察到某些星星時時刻刻都在天空中移動,而另一些看起來一動不動。因此他們將前者稱為行星或“流浪者”,而將后者稱為恆星(fixedstar)。到了今天,行星指的是那些圍繞著恆星公轉的不發光天體。不幸的是,這個鬆散的定義同時也囊括了數千顆彗星和小行星。
關於冥王星的問題出在何處?
冥王星質量並不是很大,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小。最近幾年,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不少比冥王星個頭更大的天體,包括2002年的“夸瓦爾”(Quaoar)和2004年的“塞德娜”(Sedna),此二者都沒有獲得行星資格,因此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地位愈發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不過,也有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將冥王星“降級”並不是個受人歡迎的決定。
星期四, 8月 17, 2006
又沉迷於UO了
星期二, 4月 04, 2006
近期興起玩online game Runescape

RuneScape是一個MMORPG 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主要是用java 3d編寫,是Jagex現時唯一一個大型mmorpg。RuneScape在外國是頗出名的,在香港也有不少玩家。最主要原因是RuneScape有免費版的,而基本上優良的裝備、大部份技能及任務免費玩家都玩得到,因而深受玩家歡迎。當然member則可以玩更多地方、技能、任務。Free server耐玩程度很高,可以到高lvl 才轉member,可以省好多錢……而且free member一樣可以有很多道具,絕對不會比member少,而member於non-member世界一樣用不到member道具,實力相對平均。pvp時都不會太懸殊。會員費亦相當便宜,月費只不過是美金五元。
RuneScape主要是由戰鬥、任務及技能組成。戰鬥模式主要為︰戰士、弓箭手及巫師,三者都可有「僧侶」祈禱技以作補助。雖然戰士是RuneScape中最普遍的技能(有手有腳便可),然而巫術才是RuneScape的重點,跟一般遊戲有所不同,巫師是沒有回復力的,反而攻擊力絕對比得上戰士呢。另外每一位玩家可同時擁有三種戰鬥特質,對於做任務來說是很重要的。(對pvp玩家對戰則不利)。任務方面,主要分會員和非會員。非會員的任務主要是介紹RuneScape的歷史、地貌、各種技能等等,而會員的任務更加入(娛樂、挑戰等元素。現時會員的任務還在添加,更多更刺激的任務等著大家去闖。技能方面主要是採礦、冶煉、手藝、rune製作(magic主要道具)、伐木、捕魚。
只要click入去這個網頁,便可以直接玩,不用安裝,爽!!
http://www.runescape.com
星期一, 2月 13, 2006
我終於再一次成為K-Car車主
星期一, 2月 06, 2006
訂閱:
文章 (Atom)